由“景区旅游”向“全域旅游”发展模式转变,推动旅游业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发展,促进旅游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、提质增效,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。推动市、县(市、区)、乡(镇、街道)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项目规划编制,组织并且开展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普查工作,建立全市乡村旅游资源档案,构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科学体系,进一步指导乡村旅游开发工作。根据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,因地制宜,科学规划,综合把握空间布局、功能定位、发展路径,形成布局合理、特色鲜明、多样化发展、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的全市乡村旅游规划体系,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玉溪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
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“文旅融合、农旅互促”的乡村文旅新业态。积极整合乡村文旅资源,将乡村的文化遗迹、特色建筑、民间技艺、田园风光等文旅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,打造乡村非遗文化体验游、生态农业观光园、智慧农业产业园等新业态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强化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,依托蔬菜、水果、花卉种植等高原特色农业,建成了观光体验、健康养生、运动休闲等4类18个农业庄园,其中12个被列入省级现代旅游农业庄园创建名录,玉溪庄园获国家级旅游生态示范区称号,汇龙生态园等9家企业获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称号;围绕花腰傣、哈尼族、彝族等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,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、非遗项目、非遗工坊建设等,打造了打炭、磨皮等一批民俗文化和非遗体验村;围绕磨盘山、高鲁山等特色林业资源,开发户外露营、森林运动系列新产品;利用抚仙湖、哀牢山等优质生态资源,打造了小湾民宿集群、花腰田间、树几山舍等一批精品网红民宿,在2023年“五一”、“国庆”期间入住率达95%以上,成为假期爆红的乡村旅游服务产品;坚持不懈的抓好传统餐饮美食产品的保护和开发,抚仙湖铜锅鱼和铜锅饭、大营街烤鸭、新平戛洒汤锅等美食餐饮品牌效应不断显现,通海曲陀关甜白酒、江川盐水鱼、澄江藕粉、耀南火腿等特色商品成为游客喜欢的旅游商品;积极包装和提升农事节庆活动,2023年全市举办红塔区米线节、星云湖开渔节、新平花腰傣花街、沐浴节、元江金芒果节、蒙面情歌节、抚仙湖嘉年华等节庆活动近千场,形成花腰宴舞、哈尼棕扇舞、蒙古族敬酒歌等一批特色浓郁的民俗旅游文化娱乐产品,有力拉动乡村旅游消费,“农业+旅游”“体育+旅游”“非遗+旅游”“节庆+旅游”形式的农文体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。
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《玉溪市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,快速推进乡村产业建设,推动农业与文化、旅游、互联网融合,积极发展休闲农业、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产业,促进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。2023年末,全市蔬菜种植164.5万亩,产值114.36亿元;水果在园面积达110.7万亩,实现水果产值82.89亿元;花卉种植11.1万亩,花卉一产产值34.05亿元;中药材种植9.22万亩,产值6.76亿元;2023年全市生猪存栏99.8万头,家禽存栏1526万只。全市农产品加工公司(含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营主体)68296个,其中农产品加工公司856户,按照全省统计口径,全市含烟草制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111.76亿元。2023年,全市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00个,接待691万人次,休闲农业从业人员0.5万人。根据农业农村部门对181家电商企业的统计及邮政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测算以鲜花、沃柑、芒果、桔子、冰糖橙等为主的玉溪农产品网络零售完成24.2亿元,玉溪电子商务应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深。2024年一季度,全市蔬菜收获面积66.32万亩,同比增加0.94万亩;新植水果2.63万亩,全市在园水果面积达106.74万亩,同比增加1.38万亩;花卉种植9.28万亩,同比增加0.28万亩;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8.42万亩,同比增加1.51万亩;肉猪出栏增长2.69%,家禽出栏增长0.36%,禽蛋产量2.02万吨、同比增长1.13%;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6.28亿元(不含烟草制品),同比增7%;休闲农业接待人次149.06万人次,同比增长18%。
近年来,市文化和旅游局从“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这旅游六要素入手,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,提升硬件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。按照“惠民生、补短板”要求,完善农村的水、电、路、网等基础设施,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改治理。注重创意,建设好、设置好具有乡土、乡趣、乡愁特点的标识牌、导览图、服务中心、停车场、卫生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,打造集“吃住行游购娱”于一体的高品质乡村旅游目的地;出台《玉溪市乡村新型文旅融合示范户管理办法》和《玉溪市乡村新型文旅融合示范户评分标准》,开展乡村新型文旅融合示范户评定工作,引导“农家乐”、小客栈等传统产品提档升级。目前有101户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,通过品牌示范引领和典型案例推广运用,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整体水平和形象。以示范户创建为抓手,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标准,推动全市“农家乐”“民宿”等乡村旅游接待单位朝着标准化、规范化方向发展,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整体服务管理上的水准。与市总工会、市人社局合作,先后举办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、质量管理、乡村旅游经营管理、家常菜制作和烹饪技艺、旅游服务礼仪等培训班,全方面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。
市农业农村局为高质量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,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,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,制定印发了《玉溪市学习推广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三年行动工作方案(2023-2025年)》,提出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为抓手,以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,学好用活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着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,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,塑造乡村风貌新气质,持续促进城乡融通融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,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,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“五个振兴”全方面推进。用3年时间,对全市669个涉农行政村分示范村、提升村、整治村三类进行整治提升。为优化基础设施配置,提高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。
制定《玉溪市2023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工作要点》,严格按照《玉溪市“十四五”农村厕所革命的工作方案》《玉溪市农村改厕技术服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》要求,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面,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做好绿美乡村建设工作,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,打好高品质乡村旅游基础。2018-2023年12月底全市农村公厕建设完成1631座,任务完成率100.74%;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完成19.38万座,任务完成率101.04%,全市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9.44%;镇区、乡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分别为100%、91.7%;镇区污水处理设备覆盖率为85.25%;农村里的生活污水行政村治理率为77.95%,行政村收集处理率为37.16%;围绕乡村自然生态保护、绿化美化质效、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绿美乡村建设,被认定省级绿美乡镇7个、绿美村庄16个。按照《玉溪市学习推广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经验三年行动工作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(玉办通〔2023〕66号)提出的目标,2024年计划完成三星级以上美丽乡村64个,建设“千万工程”省级示范村55个、提升村875个,2024年要建成7个省级绿美乡镇、20个省级绿美村庄、615个市级绿美村庄,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,为营造高品质乡村旅游环境打好基础。
根据《云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云南省“千万工程”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旅游线路建设的通知》,全市计划依托地方自然资源、特色农业产业、民族文化、交通区位等优势提出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打造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线条,其中,国家级2条,省级5条,州市级7条,县级14条。2023年,红塔区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举办的2023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(春季)推介活动中,作了专题的现场推介,花果元江“醉”美风情游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秋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名单,同时,完成市级2条、县级3条线年,江川区芳香之旅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春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景点线路推介名单。
遵循“找差异、善融合、重传统、立品牌”的原则,有效盘活升级乡村农文旅资源,开发内涵丰富、体验感强、地域特色明显的乡村旅游服务产品体系。按照节令特点、主题特色,依据市场需求和推广条件,适时分批推出美丽乡村休闲旅精品线路,以乡村旅游风景道、农村公路、旅游环线等为特色打造一批交旅融合精品线路,定期发布乡村旅游自驾游精品线路产品。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条,其中“山水玉溪·休闲康养”之旅、“火红凤凰花·风情花腰傣”赏花民俗之旅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玉溪“硕果累累,秋实丰收”之旅入选秋冬季游云南乡村旅游线年推出了“云南·礼乐名邦 乡约四时”、“云南·春藏夏长,趣在田野”、“大富塔原生态彝文化乡村旅游线路、云南通海·秀山古建之旅”乡村旅游精品线条。六、关于“持续加强旅游精品路线宣传,让乡村旅游红起来”
为全面展示玉溪魅力、塑造形象,市文化和旅游局加强宣传推广,乡村旅游宣传营销阵势不断加强。
先后编印了《玉溪特色乡村旅游指南》《玉溪故事》《玉溪自驾游地图》《玉溪旅游摄影》,制作了《生态玉溪魅力乡村》乡村休闲旅游宣传片,反映玉溪旅游要素风采;二是打好“官媒+网红”“线上+线下”宣传组合拳,2023年围绕中秋国庆假日,全市各级文旅部门联动“央、省、市、县”四级媒体(平台)共计发布文旅稿件1600篇(条)次,抖音平台曝光量逾6000万;三是积极发挥网络名人效应,组织17位总粉丝量超1800万的抖音达人、80位小红书博主围绕玉溪旅游精品线路展示“休闲玉溪 纯净之地”文旅品牌形象,抖音视频总曝光量逾5000万,单条最高点赞9.9万次,小红书发布笔记80余条,平台总曝光10余万。坚持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,挖掘、树立、推广乡村旅游发展典型,推出一批促进生态保护、弘扬民间传统文化、讲好红色故事、带动农业发展、促进农民增收的乡村旅游典型,定期发布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,引导乡村旅游适应大众多元需求,突出资源、区位、产业基础等差异,走特色化、品质化发展道路。对成功创建国家级、省级乡村旅游品牌的村(镇)、经典案例、精品线路加大宣传推广,提升知名度的同时,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。
相关解读:玉溪市文化和旅游局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 第0044号提案的答复